淮安市清江浦区司法局聚焦骑手群体法律知识薄弱、学习时间碎片化的痛点,创新构建“润新”普法宣教体系,以“主题化活动筑基、碎片化学法破局、沉浸式参与提质”的多元路径,将法治服务精准送到骑手身边,切实为新业态劳动者撑起“法治保护伞”。
一是定制“主题化”普法活动,破解“需求错配”难题。将每月27日固定为“爱骑日”主题活动日,着力打造专属新业态群体的普法服务品牌,实现普法供给与需求的精准对接。在各骑手驿站设立“公民法治素养观测点”,通过发放专项问卷、现场访谈等形式,广泛收集骑手在工作、生活中的法律困惑与需求反馈。结合观测数据,深入分析新业态行业常见的交通安全事故、劳动权益纠纷、个人权益保障等高频法律风险,定制交通安全、劳动权益、个人生活三大核心板块的主题普法菜单,确保普法内容“按需供给”。在此基础上,组建由专业律师、交警骨干、人社业务专员构成的普法服务团队,于每月“爱骑日”集中奔赴各驿站开展服务。通过志愿者课堂系统讲法、优秀外卖员结合自身经历现身说法,让法律知识更易理解;同步发放《骑手维权指南》《驿站服务联系卡》等实用普法产品,为骑手提供维权指引。截至目前,“爱骑日”专题普法活动已覆盖骑手2000余人次,现场解决法律咨询138件,发放宣传手册和服务卡片2300余份,有效解决普法内容与新业态群体需求脱节问题。
二是打造“碎片化”学法场景,打破“时间壁垒”限制。精准适配骑手群体“工作分散、时间零碎”的学习需求,多维度打造“碎片化”学法场景,让法治知识融入骑手接单间隙。在即时学习场景搭建上,依托骑手日常停靠的驿站,利用其电子屏滚动播放普法短视频,内容聚焦交通安全、维权常识等高频需求,适配骑手取餐、充电的短暂空闲;同时,运营骑手专属微信群,每日定时推送“以案释法”普法短文,结合外卖行业真实案例解读劳动纠纷处理、事故责任认定等法律问题,方便骑手在等待订单时阅读学习。同时,对线下普法课堂全程录影,通过二次创作剪辑成“工伤认定流程”“劳动合同风险点”等独立法律知识点切片,同步梳理知识纲要形成系列网络微课堂,上传至微信群供骑手随时回看复习。此外,重点辅导培训各站点“法律明白人”,指导其录制“法律明白说法释理人微课”,每期时长控制在8至10分钟,以通俗语言解读法律条文,在驿站循环播放。
三是强化“沉浸式”法治体验,提升“知行合一”能力。依托重要普法节点与地方文化特色,打造“沉浸式”法治体验场景,推动新就业群体法治宣传走深走实。在民法典宣传月、农民工学法活动周、国家安全教育日等专题活动中,专门融入骑手群体法治需求内容,邀请骑手参与“民法典”健步走、法治夜市、非遗学法、文旅普法等社会面普法活动。活动中,普法志愿者与骑手共同互动,通过场景化讲解、案例式分析,将法律知识融入实践场景,同步为骑手解答工作中劳动权益维护、生活中消费纠纷处理等疑难法律问题;若遇需进入司法程序的复杂问题,立即对接志愿律师启动“绿色通道”,确保诉求快速响应。同时,突破传统普法单向传播模式,结合清江浦“漕运文化”地域特色,邀请驿站骑手共同参与拍摄《漕运奇遇记•暖“新”护骑安》等新业态普法宣传短剧。短剧以“穿越”古今的创意形式,通过对比古代漕运从业者劳动保障困境与现代骑手工伤赔偿、权益维护等法律条款,既传递实用法律知识,又体现对骑手群体的暖心关怀,有效提升普法内容的吸引力与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