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市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对外贸易蓬勃发展,跨境贸易、国际投资等领域合作日益紧密,全市2024年外贸出口增长24.9%,“新三样”产品出口增长近2倍,跨境电商出口增长20%,越来越多的淮安品牌走向海外并获得广泛认可,但同时各类涉外法律问题也不断涌现,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的同时,也严重扰乱了企业的海外市场布局和长远发展,及时妥善处理涉外法律纠纷、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的任务愈发艰巨,市委依法治市办主动作为,积极探索全市涉外法治建设新路径,为全市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筑牢法治屏障。
一是抓好顶层设计,加强组织领导。在全省率先设立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涉外法治工作协调小组,统筹推进淮安涉外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服务、法治人才培养等工作。将涉外法治纳入党政主要负责人述法内容,推动各部门抓好本领域涉外法治工作,强化落实各地各部门涉外法治建设的主体责任。
二是抓好工作筹划,找准发展路径。召开全市涉外法治建设工作座谈会、涉外劳务工作会办会、实地走访典筑律师事务所、经开区法院,了解涉外法律服务需求。印发《关于加强全市涉外法治工作的实施意见》,全面推进淮安涉外执法司法、法律服务、法治人才培养等工作,建成涉外法治工作联系点10个、服务驿站4个,为全市对外开放积极提供优质涉外服务。
三是抓好市域合作,创新共建机制。与常州建立合作共建机制事项,整合淮安、常州两地在立法协作、执法协同、司法协助、普法协调、法律服务合作、法治人才培养与交流等方面的资源和优势,打造“淮安+常州”涉外法治建设模式,共同推进两市营造良好的涉外法治环境,为两地外向型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四是抓好人才建设,提升业务能力。印发《淮安市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三年工作方案(2025—2027年)》、成立全市涉外法治人才库、建立涉外法治服务志愿者队伍,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储备。编印涉外法治风险防控手册,举办全市法治建设骨干涉外法治业务培训班,培养条线队伍组织涉外法治工作能力。联合市仲裁委秘书处在淮阴师范学院法学院开设“涉外法治微专业”新课堂,推动市涉外法治人才实践教育基地实体运行。
五是抓好示范引领,打造品牌特色。帮助指导清江浦区创新成立涉外法治联盟,淮安区率先在国家级旅游景区设置涉外法治服务驿站,建立志愿者队伍,提升涉外法治专业化、精细化水平。市中院、淮安开发区法院、淮阴区法院、淮安区法院、市贸促会与省贸促会签订《涉外商事和知识产权法律服务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借助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中国国际商会江苏调解中心专业资源,构建涉外商事调解服务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