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淮安市淮安区充分挖掘传统文化底蕴,持续深入探索寓法于俗的方式,将非遗传承与法治宣传相融合,让群众在欣赏非物质文化遗产魅力的同时,又受到法治知识的浸润,用更加贴近群众的方式,不断增强群众法治意识和素养,唱响以法治元素与非遗深度融合的普法宣传“好声音”。
一是“普法+南闸民歌”,歌声传递法治新理念。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南闸民歌,发源于淮安区漕运镇,是因其丰厚的水乡情韵、浓厚的乡土气广受当地群众欢迎。该区抓住乡村老年人对南闸民歌容易接受的特点,帮助金矿等传承人成立南闸民歌法治工作室,组建表演队伍、研究探讨法律唱词、开展法治文艺演出,将法律法规、家规家训、法治信仰等融入南闸民歌,共创作形式新颖、内容别致、贴近生活的民歌作品20余首,开展村居巡回演出近30场次,引导群众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做到知法、守法、用法,共同运用法律知识筑起“保护墙”。
二是“普法+农民画”,纸上绘出法治新景象。博里农民画于2023年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以农村现实生活为题材,通过丰满的构图和艳丽的色彩反映时代变迁、科技进步、乡村新貌。该区组织成立淮安区法治农民画协会,建成博里法治农民画院,将法律六进、司法为民、学法用法等法治内容通过“博里农民画”这种既乡土又现代的形式进行表述,以农民的视角诠释德法内容,用农民的画笔弘扬德法精神,增强法治宣传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渗透力,用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实现法治宣传效应最大化。截至目前,累计创作体现法治主题的画作近200幅,编印法治主题画册近3000余册,举办法治主题展览30余场。
三是“普法+剪纸”,指尖舞动法治新风尚。车桥剪纸作为区级非遗文化,装饰性很强,造型洗练,线条明快,形式优美。该区组织开展“巧手传非遗 法治伴我行”青少年法治剪纸活动等活动5次,陆续教授辖区百余名青少年介绍剪纸技艺的基本方法,指导孩子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结合法治文化主题,创作出一幅幅以“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法助共富 法护平安”等主题的剪纸作品近百余件,将民法典守护美好生活、运河文化等内容在剪刀下的一开一合下呈现出来。(淮安区司法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