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充分发挥法治宣传教育引导作用,紧抓节点紧扣主题,多元融合创新形式,精心部署第十九届农民工学法活动周系列活动,助力农民工提高法治意识、增长法律知识、提升维权能力。
法律集市助阵送法。搭乘法律集市快车,发布农民工学法主题,统筹全市法律集市点位联动开展送法活动。各地综合除夕、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庆元素,利用赶集、庙会、游园会等节庆活动,悬挂横幅标语、制作普法展板,向群众发放劳动法、工伤保险条例、劳动合同法等与农民工合法权益维护相关的宣传册、以案释法漫画册、法律服务咨询卡等普法宣传产品;开展“法治猜谜”“法治有奖竞猜”“法治大转盘”“学法抽奖”“法治打卡有礼”等互动性强、体验感足的学法体验活动;组织法律援助律师、公证员坐镇,现场解答劳动争议、民间借贷、工伤赔偿、欠薪纠纷、婚姻家庭、遗产继承、房屋买卖等法律问题,重点宣传《江苏省法律援助条例》及公证法相关法律知识,详细讲解法律援助及公证受理范围、条件和申请程序。活动周期间,全市开设法律集市9场,发放普法宣传资料6000余份,赠送、兑换法治宣传品1200余份,将节日“流量”变普法“能量”,寓教于乐的普法形式广受群众好评。
专场招聘联动普法。为精准投递法律服务,司法行政系统与劳动保障系统通力合作,加强信息共享。各地结合春节前后各类专场招聘、“大篷车送岗下乡”等活动,巧借返乡就业潮,组织律师、法律明白人和普法志愿者走进招聘现场,深度开展普法宣传及法律咨询,为招聘企业和求职者提供双边法律服务。面对农民工提出的诸如加班工资计算、社保缴纳、劳务纠纷处理等实际问题,提供一对一的法律答疑服务,同时宣传提醒求职者防范“虚假岗位”“高薪诱饵”“非法传销”等就业陷阱。向参加招聘的企业、单位赠送《企业全流程法律风险点图谱案例》《民营企业全流程法律风险百问百答》等帮助企业防范经营管理风险的书籍资料。延伸法律服务链,联合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深入企业开展“法治体检”、开设“法治讲座”、赠送“法治礼包”,指导帮助企业依法依规用工、安全安心生产。活动期间,为257家企业单位摸排法律风险,开展36场法治讲座,赠送法律书籍、宣传册14000余份。
万屏矩阵集中宣法。市级层面整合司法行政、人社、农业农村等各条线微信公众号平台以及官方网站、微博等宣传载体,密集推送依法惩治恶意欠薪犯罪典型案例、江苏省法律援助条例、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劳动合同履行、各地农民工活动集锦等相关资讯100余条,推送淮安公安系统原创反诈宣传漫画2期20幅。区级层面利用车站、码头、广场等1000余个线下普法户外宣传载体,全天候展播与农民工权益保障关系密切的标语、海报、专题普法公益广告等。全市91家司法所开展大屏联播行动,通过村(社区)电子显示屏滚动播放“学法促稳定 助力新发展”“学法用法 依法维权”等宣传标语,各地新文明实践站、村居委员会活动室播放等涉农维权影片、微视频,通过直观的方式,营造农民工学法的浓厚氛围。利用韩小帅普法IP创作农民工权益保护普法微视频,利用“法润民生微信群”开启互联网+时代“指尖普法”新模式,促使“网络朋友圈”成为“学法进步圈”,为群众带来更“潮”、更便捷的掌端学法体验。
法律援助维权护法。联动维护劳动者权益保护法律援助“安心行动”,携手全市法律援助机构开展送法援助进集市、进村居、进企业活动。利用全市194个法律援助工作站点,深入宣传新修订的《江苏省法律援助条例》,用好劳动争议案件法律援助“四方衔接”机制,引导法律援助律师靠前服务,对农民工或新就业形态人员等请求确认劳动关系或者给予社会保险待遇等事项,开通法律援助“绿色通道”,优先受理、优先审查、优先指派。对进城务工人员申请支付劳动报酬或者工伤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的,依法免予核查经济困难状况,切实为农民工、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精准、便捷、优质的法律援助服务。根据农民工群体现实法律诉求,采取上门办理等举措,将服务平台前移,通过庭审旁听、回访受援人等举措,确保农民工欠薪案件承办质量,实现案件办理“零投诉”。截至目前,全市办理农民工讨薪法律援助案件353件,为农民工追回拖欠工资超千万元。(市局普法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