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淮阴区司法局探索建立“研究型”未成年人社区矫正模式,种好“高校合作、多元主体和优化教育”三块试验田,将研究机制嵌入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工作全过程,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种好“高校合作”田,研究探路有深度。在充分保障未成年矫正对象合法权益的基础上,和淮阴师范学院法学院建立研学机制。由淮师法学院为未成年人矫正对象配备“成长导师”建立成长档案,鼓励“师生”双向选择,一对一为未成年矫正对象提供高起点、小而精的法治教育、行为规范、未来规划、心理辅导等各项帮扶,不再是冷冰冰地教硬知识,而是为未成年矫正对象提供一个更广更深的视角去反思过去、审视现在和规划未来。建立研究座谈机制,淮阴区司法局和淮师法学院在未成年人犯罪成因分析、未成年人家庭关系修复、未成年矫正对象改造提升、未成年人重拾生活信心以及压降再犯风险等领域开展联合调研走访、座谈交流、论文撰写等各项合作研究,分享工作思路和经验,推进成果转化。
种好“多元主体”田,协同配合有广度。构建多元主体参与未成年人矫正体系,同公检法机关及其他政府有关部门建立从入矫到解矫全流程、从日常管控到应急处置全方位、从教育学习到就业帮扶再到回归社会全周期的协同配合机制,立足各自职能,共同打好研究、管控、教育、帮扶组合拳。江苏省句东强制隔离戒毒所建立互帮互助机制,由戒毒所挂职民警参与未成年人教育矫正全过程,深入一线在入矫宣告、法治教育、禁毒宣传、家庭走访、矛盾纾解等各项工作中积极作为。保持和律师事务所、心理咨询机构、特殊教育学校等社会组织的广泛合作,在关心健康成长、保护合法权益、提供困难救助、守护身心健康等方面共同研究、形成合力。坚持科技赋能、同多家科技公司保持密切交流,不断探索云计算、大数据AI等新技术在未成年矫正对象管控领域的运用可能。
种好“优化教育”田,呵护心灵有温度。针对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普遍具有的对学习无动力、对生活无兴趣和对未来无规划的“三无”心态,持续优化教育方式。建立“警心相伴”谈心室,由江苏省句东强制隔离戒毒所民警在谈心室倾听烦恼和诉求,提醒风险和隐患,解开心结,重拾信心。引入“交流时长”制,规定社区矫正工作人员每月要和未成年矫正对象沟通交流达到足够时长,交流内容涵盖未成年人家庭、交友、工作、学习、培训、法治教育和人生规划等各方面。探索搭建情景模拟课堂,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为未成年矫正对象模拟家庭、交友、学习、生活、就业等各类场景,生动演绎可能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风险,并示范正确的处理方式。 (邓会林、高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