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清江浦区聚焦基层治理法治化痛点、难点,以“审查提质、机制创新、强基固本”为核心抓手,全力推动基层合法性审查工作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深度转变,切实筑牢基层决策与行政行为的法治防线。
一是审查提质,筑牢决策“防护墙”。在审查范围上,印发《清江浦区镇街合法性审查事项范围清单》,明确将政府重大行政决策、规范性文件等5大类34项事项纳入必审清单,积极推动法治审核范围向基层高频涉法领域延伸,鼓励各镇街将信息公开答复、投诉举报答复等群众关切度高、法律风险集中的事项纳入审核范围。今年以来,已完成镇街各类事项合法性审查150余件,提出针对性法律审查意见380余条,意见采纳率超95%,基层决策合规率较去年提升15个百分点,有效规避镇(街道)潜在法律风险点20余个。审查标准方面,制定《清江浦区镇街重大事项合法性审查工作机制》,细化“主体适格、程序合规、内容合法”三大核心标准,对每类审查事项明确10-15项具体审查要点。同时,建立“双人复核”机制,由2名以上专业审查人员交叉审核,避免因个人疏漏导致审查偏差。与去年同期相比,镇街行政复议案件数减少30%、被纠错率降低9%,行政诉讼案件数减少27%、败诉率下降18%,基层法治审核工作成效显著。
二是机制创新,打通审查“最后一公里”。清江浦成立
区法治审核指导中心,整合高校法学专家、政府法律顾问及城管等12名部门骨干,组建“法学理论+实务经验+执法专长”的复合型指导团队。16个镇街均设法治审核实践分中心,建立“一所两办两顾问”审核模式,配备专职审核人员48名,吸纳法律顾问、公职律师32名。创新推行“分级分类”审查机制,根据事项的复杂敏感程度,划分A、B、C三类风险等级,实施“司法所初筛+局机关精审”的差异化审查流程,实现资源精准投放,提升审查针对性。编制印发《常用合同协议标准模板》,提供规范指引,从源头压缩审查自由裁量空间,工作效率提升超30%。建立“联审联控”模式,针对对重大疑难事项,整合政府法律顾问、公职律师及业务部门骨干力量进行集体会商,借助“外脑”提升审查深度与专业性,筑牢基层合法性审查质量防线。
三是强基固本,锻造法治“尖兵连”。清江浦区将审查人员能力建设作为提升审查质效的核心抓手,一方面,实施“精准滴灌”式专题培训。结合基层审查工作实际需求,组织全区司法所工作人员及各部门法制工作人员开展针对性培训,培训内容聚焦征地拆迁、招商引资合同等审查高频领域,通过案例分析、互动研讨等形式,帮助人员掌握复杂场景下的法律适用与审查技巧。截至目前,已开展专题培训4期,累计覆盖基层法治骨干200余人次。另一方面,打造“共享赋能”数字化知识库。针对基层审查中“参考案例少、法律依据查找难”的问题,初步建成集电子化典型案例库、法规政策库于一体的共享平台,收录各类审查成功案例、争议解决范例及配套法律依据100余件,帮助工作人员快速对标同类案例、精准援引法规条文,有效避免重复研究、标准不一等问题,为审查工作提质增效提供了坚实资源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