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阴区司法局聚焦多元化老年法律服务,通过机制建设、平台优化、资源整合三大路径,推动法律服务精准化与适老化深度融合,不断提升老年群体的法治获得感。今年以来,累计办理涉老法律援助案件72件,化解物业、赡养等矛盾纠纷378起,开展“银龄学法”活动21场(次),惠及老年群体2000人(次)。
一是“机制布点”精准发力,织密基层服务网。推行“驿站驻点”服务下沉,精准对接老年群体法律需求,在社区、养老院、老年活动中心等老年人高频活动场所设立“法律服务驿站”,安排专业法律人员定期入驻,为老年人提供现场法律服务;通过“设备+志愿者”模式,协助老年人进行网上信息查询、诉讼文书在线提交等操作,帮助老年群体平等、顺畅地连接线上法律资源。实施“套餐聚点”一站集成,在养老机构定期举办法律讲座与专题咨询活动,协助老人处理入住协议签订、护理纠纷化解等实际问题。推出“法律养老套餐”,将法律服务与健康管理、文化活动有机结合,联合公证处、律师事务所推出“老年遗嘱公益服务”,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费用减免的遗嘱公证与代书服务。开展“志愿联点”同伴互助,从退休法官、律师、教师中招募懂法律、热心公益的老年人,组建“夕阳红法律明白人”志愿服务队伍,通过“以老助老”法律结对帮扶,安排低龄健康老人为高龄、独居老人提供基础法律信息传递服务,激发老年人参与社会、自我服务的积极性,形成互帮互助、共学法律的社会效应。
二是“平台连线”高效联动,畅通法律服务链。优化“部门联线”协作机制,与民政、卫健、公安等部门建立常态化联动,推动“法律集市”走进社区、医院,在银行网点专设“反诈法律咨询台”,针对养老理财、金融诈骗等老年人易遭遇的风险点,安排专业法律人员提供即时、精准的法律指导,实现跨部门资源整合与精准服务。开通“绿色快线”援助通道,对80岁以上高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实行“优先接待、优先受理、优先指派”原则,提供协助立案、巡回调解等服务。针对行动不便的当事人,完善预约上门服务机制,平均办案周期缩短30%以上;对高龄、失能、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群体取消法律援助事项范围限制,实现“应援尽援”。定制“陪伴专线”全程服务,组建具备专业素养和沟通能力的法律服务团队,以“唠家常”方式解析法律问题,根据个案需求定制解决方案:为有财产纠纷的老人梳理权属、规划传承;为赡养困难的老人修复家庭关系、落实合法权益;为遭遇侵权的老人快速介入、代理维权。从普法宣传到实际问题的解决全程跟进,在庭前疏导、庭中陈述等关键环节重点陪同,将法律关怀转化为老年人可感知、可依靠的保障。
三是“资源聚面”深度融合,打造多元共治圈。拓展“知识汇聚面”普法载体,编制《老年人权益保护指南》《老年人防骗手册》等读本,聚焦赡养、遗嘱、财产分配、医疗纠纷等常见问题,以通俗语言结合典型案例,解析保健品诈骗、投资陷阱、冒充公检法等骗局手法,并明确维权途径与方法,提升老年人自我防护能力。丰富“活动融合面”宣传形式,持续开展“银龄学法”系列普法活动,创编老年主题法律短剧、相声等文艺作品,通过短视频、漫画等新媒体形式传播法律知识。开展“夕阳无忧·防诈课堂”,以真实生动的案例围绕赡养纠纷、财产继承、电信诈骗、消费维权等老年人高频遭遇的法律难题进行讲解,并现场解答老年人的法律问题。提升“资源整合面”调解效能,针对物业、赡养等涉老纠纷,升级“老管家”调解机制,整合行政、司法与社会资源,构建“排查—调解—回访”全流程闭环。实施“银龄调解员”招募计划,广泛吸纳老党员、老公证员、老司法所长、退役军人等组成专业调解团队,依托基层阵地常态化开展调解,实现矛盾纠纷就地化解、法律知识口耳相传,为基层治理注入“银发智慧”。(惠敏)